斯大林之敌:“苏联红军之父”托洛茨基,如何在墨西哥遭到暗杀?

发布日期:2025-10-12 13:16    点击次数:139

1940年5月20日凌晨,墨西哥城郊一座名为“姚肯”的别墅突然陷入枪林弹雨。二十多名身着军装和警服的袭击者悄然潜入,数挺冲锋枪一齐开火,几百发子弹瞬间打得老旧的别墅墙壁千疮百孔。

火光照亮了黑夜,枪声惊动了四周的鸟雀。别墅内的住客惊醒后,立刻带着妻子翻身滚下床,躲在角落才幸免于难。很快,枪声停下,空气中只留下硝烟与沉重的寂静。

次日,报纸报道了这起刺杀事件,引起了社会震动。人们早已听说苏联在海外进行暗杀行动,但这次如此大规模、公开的袭击,仍令人疑惑不解。而这场袭击的目标,正是前苏联二号人物、“红军之父”托洛茨基。

不久后,幕后主使也被揭开——墨西哥知名画家大卫·西奎罗斯,他同时还是斯大林的忠实支持者。这次行动显然与斯大林和托洛茨基之间的长期矛盾息息相关。虽然托洛茨基幸运地逃过一劫,但他已深知自己终究无法逃脱死亡的追逐。于是,他决定不再搬家,而是利用余下的生命时间撰写一本关于斯大林的传记,让世人看到这位昔日同志的真实面目。

展开剩余79%

然而,死亡并没有放过他。三个月后,托洛茨基最终还是被人暗杀。这一次,刺客不是持枪闯入的暴徒,而是一个早已潜伏在他身边的亲信——对他挥下冰镐的人。

---

托洛茨基与斯大林的矛盾根源

这一切的起点,要追溯到1923年。当时列宁病重,在遗嘱中提出过几套未来领导班子方案,其中大多数都把托洛茨基放在核心位置。列宁认为托洛茨基的能力极强,是最合适的继任者,但也批评他过于自信,常常自认为绝对正确。而斯大林,则被列宁视为过于独断,不适合掌握最高权力。

实际上,两人早在列宁去世前就已针锋相对。托洛茨基主张“世界革命”,要把无产阶级的怒火燃遍全球;斯大林则更务实,强调“先巩固苏联”。在他看来,托洛茨基漂泊各地,只会写理论文章,根本不懂饱受战争摧残的苏联有多脆弱。托洛茨基则瞧不起斯大林的出身和眼界,认为他是个只懂打仗的庸才。

这份理念与性格上的冲突,早已埋下了两人日后你死我活的导火索。

---

被排挤与流亡

1924年列宁去世后,托洛茨基很快被排挤在政治局之外。虽然他曾坚信自己是列宁的接班人,但他并不擅长权力斗争,反而在党内斗争中步步失势。斯大林则隐忍布局,逐一击败对手,最终牢牢掌握了最高权力。

托洛茨基随后被逐出苏联,先是被放逐到偏远的阿拉木图,后又辗转土耳其、法国、挪威,最终漂泊到墨西哥。他在流亡中依旧坚持政治活动,组织“第四国际”,号召国际共产主义运动。但他的存在让斯大林如鲠在喉,暗杀阴影始终伴随着他。

---

最后的日子

在墨西哥,托洛茨基被安排住在一座远离喧嚣的别墅,妻子和孙女陪伴左右。他依旧笔耕不辍,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志。然而,危险已悄然逼近——一次次突袭、盗窃文件,甚至近身威胁,都让他清楚:自己的时间不多了。

1940年8月20日,阳光明媚的一天。拉蒙·梅尔卡多尔,这位伪装成托派青年的苏联特工,身穿厚重雨衣走进别墅。托洛茨基正埋头工作,毫无戒备。拉蒙从雨衣下抽出一把冰镐,猛然砸向托洛茨基的头部。警卫随即制服了他,但托洛茨基却伤势过重,经过26小时抢救仍不治身亡。

托洛茨基遇刺的消息震动全球。有人称他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最后的绝唱,也有人说,这是斯大林除掉的最棘手的一颗钉子。

---

余音

在二战期间,苏联红军政委几乎无一投降或被俘,他们总是站在最前线,直到最后一刻。这个钢铁意志的群体,正是当年由托洛茨基一手建立。内战时期,他坐在“装甲列车指挥部”里,穿梭战场,组织军队,用铁腕和激情塑造了红军的灵魂。

也许在卫国战争最艰难的岁月里,仍有人想起这位“大政委”,想起他让《国际歌》传遍世界,想起他奠定了苏联最初的抵抗精神。

至少,在那个年代,因托洛茨基的存在,世界上无数人曾高喊过:

“革命吧!少年!”

发布于:天津市